
陽西縣全力阻止“新冠肺炎”疫情蔓延 拉網式篩查
滑橋圩村位于溪頭鎮北面,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。相傳,古時候村邊有一道石拱橋,常有戲班經過此地,雨天時載貨的馬常常因為地面泥濘而跌倒,故取名為滑橋。根據路口保留下來的碑牌推斷,這條村莊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。 這條圩有多早無從考究,但是根據這個廟和那個碑,在咸豐辛亥年重建這個天后宮,證明這條圩做了很久,然后再重建這個廟。這個天后宮至少都幾百年了。 村內至今保留了咸豐年代建筑風格的騎樓,具有濃郁的嶺南特色,通街都是青磚黛瓦,木倚樓蘭。一般房子寬三五米,縱深10米左右,高度為兩層樓,二樓為住所,墻體多是木板和木窗,也有青磚墻、木窗結構的。一樓為沿街商鋪,商鋪門口仍能看到舊時用于防盜的木栓門。據村民介紹,每到圩日,這里的街道甚為熱鬧。 解放前,這條圩的每家每戶都會做生意,各種各樣的商品都有。三六九大圩日的時候,這里就會很熱鬧。當時這條圩是非常活躍的,有谷行、粥行、豬仔行、咸魚行、咸蝦行,什么都有。當時活躍這個農村的經濟,這條圩起了很大的作用。 1969年,該地發生6.9級地震,多處房屋倒塌。政府便對這排騎樓進行了翻修,在樓道間修建了青磚墻以穩固樓房。到80年代后,滑橋圩成了當地的鄉公所。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,商鋪之間的鵝卵石路鋪成了水泥路,方便車輛行駛。時代變遷,不少居民都到外地務工了,昔日繁華的滑橋圩已變得冷落了。即便如此,當地居民依然渴望將這些騎樓好好保留下來,讓后代知道這里曾是一個繁華的騎樓街市。 |